四合院門窗是中式建筑的一大特色。古代窗種類主要有直欞窗、檻窗、支摘窗、什錦窗等。唐代以前以直欞窗為主,宋代檻窗開始興起,到了明清之后就出現(xiàn)了支摘窗,此窗分為內(nèi)外兩層、上下兩排。在清代中葉之前,門窗全由實木制作,窗戶上糊紙。之后,玻璃傳入中國并開始鑲嵌于木窗框內(nèi),起到采光、遮風、擋雨的作用。
四合院的支摘窗一般用在住宅、居室的次間、梢間、盡間間間的前檐,少數(shù)也有前后檐同時使用。北方民居經(jīng)常采用這種外檐裝修。支摘窗在南北民居中有不同的具體樣式。北方常在一間當中立柱,隔成兩半,分別安窗,上下兩扇一樣大。南方則常在一間當中立柱兩根,分為三等分安窗,并且上段支窗長與下段摘窗,一般比例為三比一。
支摘窗沒有風檻,兩抱框直接與榻板相連。風檻是安裝窗扇的框檻中的下檻,較小;而榻板則是平放在檻墻之上,風檻之下的木板。支摘窗由中檻或上檻、風檻、抱框、間柱、榻板、窗扇等組成。中檻或上檻、抱框的尺寸、作法與明間隔扇基本相同,風檻、榻板的尺寸。
支摘窗的作法亦與檻窗基本相同,間柱的看面、進深尺寸同抱框。在支摘窗裝修中,也有不使用風檻的。支摘窗的中檻與明間隔扇的中檻平齊,中檻以上隨明間隔扇做法。檐里安裝的支摘窗一般沒有中檻,支摘窗安裝在上檻的下面,檻墻、榻板的上面。
支摘窗窗扇在每一開間中分做上、下、左、右4扇,間柱居中,窗扇做成內(nèi)外雙層,上扇為支窗、下扇為摘窗,支、摘窗均用在外扇。傳統(tǒng)的支摘窗上支扇糊紙,里扇糊冷布或釘紗。下摘扇有糊紙的,也有做成薄板的(護窗板),里扇為大玻璃扇。大玻璃扇有作邊梃、仔邊的,也有只作夾桿條(仔邊)而無邊框(邊梃)的。
支摘窗窗扇邊框(邊梃、抹頭)的尺寸,需根據(jù)柱徑尺寸而定。即窗扇邊挺、抹頭的看面為柱徑的0.224,進深為柱徑的O.133,也可參照明間門的邊梃、抹頭尺寸確定。在實際設(shè)計或制作時,可靈活運用。如民間的一些小式房屋,其柱徑就不是按規(guī)定的比制作的,因此還需要根據(jù)實際房屋建筑的大小而定。支摘窗扇仔邊的斷面尺寸同隔扇。
民間四合院建筑中的支摘窗花心式樣十分豐富,支摘窗的欞條(心條)一般多采用步步錦、龜背錦、盤長等。欞條的看面通常寬八(約2.6cm),進深為六分(約2cm),看面起線亦用泥鰍背(蓋面)形式。支窗的里扇以采用紗蓖子扇(即四方格、豆腐塊式心條)居多,作為一種民間藝術(shù),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。
對于現(xiàn)代建筑來說,四合院的支摘窗依舊可以運用其中,其結(jié)構(gòu)還能體現(xiàn)中式文化之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