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基很早就用于我國古代建筑里,尤其是用在宮殿建筑上。奴隸社會時候所用是夯土造臺,在造臺上建房屋,這種用基座托住建筑的建造方式被沿用千年,不僅有著實用的功能,更多是等級的象征。如今的四合院設(shè)計,依舊要在房屋之下設(shè)計臺基,起到抬高建筑以及防潮的作用。
臺基是古建筑的基礎(chǔ)部位,在地面以上,柱或墻以下?!赌窘?jīng)》云:“凡屋有三二分,自梁以上為上分,地以上為中分,階為下分。”階即基。傳統(tǒng)建筑臺基可分為:臺明、臺階、欄桿、月臺四個部分。
臺明是高出室外地面以上的垂直臺壁部分,它是臺基的基座,是臺基的主體部分。在臺明位置,會四周鋪設(shè)階條石。根據(jù)清式建筑石作做法,“階條石”基本上分為位于轉(zhuǎn)角處的好頭石、兩山“階條石”、前后檐“階條石”等。
臺階是上下臺基的踏步,通常有兩種類別:踏跺和礓嚓(jiāng cā)。踏跺,簡單解釋就是上下臺明的臺階。礓嚓,則是為增加坡道、斜道的磨擦力,在坡道、斜道上用磚石露掛側(cè)砌筑或用混凝土澆筑成鋸齒形的面層,可以防滑。
欄桿,屬于臺基的附屬部分,屬于一種安全設(shè)施,避免人從臺明上跌落,一般是木質(zhì)或是石質(zhì)的。
月臺即平臺、露臺,可視為是臺明的延伸和擴展。正房突出連著前階的平臺叫“月臺”,月臺是該建筑物的基礎(chǔ),也是它的組成部分。由于此類平臺寬敞而通透,一般前無遮攔,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,也就成了賞月之臺。
對于臺基的作用,首先是抬高建筑,使之看起來更雄偉。其次是滿足木構(gòu)架建筑防水避潮的要求,它不僅為承重木柱提供了堅實的土基,而且通過土的夯實阻止地下水的毛細蒸發(fā)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