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合院裝修錢人家的大宅門門前還有兩方大石頭,這是為騎馬官員準備的,稱之為上下馬石,不要小看這兩塊石頭,作用極大,一是顯示主人的等級,二是上馬時真離不開它。
因為馬、驢、騾是舊時京城代步的主要工具之一,加之清代滿蒙等民族有騎馬狩獵的祖習(xí),清代朝廷規(guī)定:滿洲官員出門,無論文武,均需乘馬,以不忘先祖遺風(fēng),清官員有“前引”,“后從”的定例,即主人外出時,奴才和仆從也要騎馬,前呼后擁地跟隨,既使后來主人們乘車、乘轎,仆人也要騎馬左右跟隨。
所以,舊時北京的府第和大四合院、大會館的門前都在左右有上下馬石。石多為漢白玉或大青石,石分兩級,第一級高約一尺三寸,第二級高約二尺一寸,寬一尺八寸,長三尺左右。住宅門前有沒有上下馬石也是宅第等級一個劃分標準。
與上下馬石相應(yīng)的還有拴馬樁。有人誤以為栓馬樁祗是在門前立一石樁或木樁,用以拴馬,其實不然。
清末民初的大四合院裝修、著名的官吏之家的倒座房后,常常見半尺見方的小門洞,里面有鐵環(huán),用以拴馬,有稱拴馬樁,有稱拴馬環(huán),有稱馬洞。
拴馬樁多設(shè)在四合院裝修臨街的倒座房的外墻上,距地面約四尺,樁子即為兩房屋之間的柱子,砌墻時,先留出空柱,再砌上用石雕做成的石圈,石圈門內(nèi)即為房柱,柱上有鐵環(huán),鐵環(huán)直徑為兩寸,由小姆指粗的盤條做成。
而石圈高約6寸,洞寬4.5寸,進深約3寸。拴馬樁的數(shù)目要取決于倒座房的間數(shù),有2、3、4、6不等,西城區(qū)護國寺太平胡同路北有一院,為6個拴馬樁,原因是府第較大,由多座四合院組成。